当地时间12月12日,法国,巴黎气候变化大会12日晚通过全球气候变化新协议。协议将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。当晚,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》近200个缔约方一致同意通过《巴黎协议》。协议共29条,包括目标、减缓、适应、损失损害、资金、技术、能力建设、透明度、全球盘点等内容。
《巴黎协定》一共31页,29条,将近1万6600个单词。核心内容:第一,旨在达到净零排放的“长期目标”;第二,每五年盘点一次的不断加强的“行动力度”;第三,保证实现气候承诺的加强“透明度”;第四,帮助发展中国家的“气候资金”;第五,帮助世界最受气候变化影响人群的“适应”。
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刘振民指出,在这次巴黎大会谈判当中,中国实际上已经走到气侯变化谈判中央的位置。一方面要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依据气侯变化公约所享有的权利,要维护他们的利益,同时也要维护我们的利益,更重要的是要承担一个大国对人类的贡献,对国际气侯变化的贡献,所以这次气侯谈判,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,同时也是一个发展中大国,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。
《巴黎协定》提出了一个远期目标,就是到本世纪末,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。韩晓平认为,这个共识能够达成,中国的努力功不可没。
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对记者表示:既有决定、也有协议,决定没有法律约束力,协议有法律约束力。在这个协定中,发展中国家最关心的问题,经过反复谈判基本上都解决了,造成气侯变化也有历史责任,因此它有一个非常基本的原则,就是共合贸易区责任原则。在这个问题上,谈判当中也有疑义,认为要与时俱进,有些要淡化这个原则,有些甚至要求干脆取消这个原则,在中方的努力之下、在发展中国家的坚持之下,基本原则在协议中进一步巩固。
解振华说,这份协议早在2009年哥本哈根大会时就应该达成,但延续到了今天。《巴黎协议》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历史中,具有里程碑意义。然而,这份协议的内容并不完美。
解振华认为,还是有很多地方可以进一步完善,比如发展中国家最迫切希望要解决的是,发达国家应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,但谈了20年,并没有很好落实。在协定中,资金和技术转让还是比较弱,这是不完美之一。另外,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分方面,特别是按照公约要求,发达国家在减排方面应率先大幅度的减排,力度还不够。
解振华表示,谈判过程中,中国国内近期的雾霾天气也被其他国家的谈判代表关注。他说,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,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,不是别人要我们做,而是我们自己要做。
解振华指出,谈判中有一些国家的代表比较隐晦地提出北京的雾霾问题。中国确实现在有雾霾,而且有些地方还很严重,这是我们发展当中存在的问题。我们现在应对气侯的努力和治理大气污染有协同作用,如果现在INDC目标实现了,产生雾霾的污染物会减少42%到45%。应对气侯变化,对解决空气污染也是有利的,而且我国为解决雾霾污染,制定了大气污染治理10条,这10条措施也有利于减轻气候变化的排放。相信只要大家一起努力,这些问题都能解决。
联合国第70届联大主席吕克托夫特指出,《巴黎协定》为全球经济朝着低碳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方向的转型奠定了基础。同时也标志着的人类的共同承诺,那就是在力求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目标的同时,必须为后世子孙的福祉而保护地球的完整性。《巴黎协定》秘书处发言人尼克说,现在最重要的是,各个国家都接受了低碳转型的概念。
有评论认为,面对已经达成的协议,中国政府和社会需要积极思考它给未来中国带来的影响,以及中国应该如何应对挑战。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说,减排需要投入,谁来承担这个成本很重要。
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表示,在低碳转型的过程中,一定会有些企业受到影响,我们应该做的,就是帮助这些企业顺利过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