交大主页 | OA系统 | 信息门户 | 教师主页 | 思源信箱 | 资料下载
当前位置: 学院首页>>新闻资讯>>学院新闻>>正文

【博文有约】第40期 经济学家平新乔教授专访

2017年11月10日 11:27  点击:[]


嘉宾简介:平新乔,中国著名经济学家,现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,专注于微观经济学、产业组织理论、财政学方面的研究。迄今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,著作有《微观经济学十八讲》、《经济研究十二篇》、《财政学原理与比较财政制度》、《产权论、均衡论、市场论》,另有十多本译著(包括与人合作)。

 

平教授,您好,首先非常荣幸能够邀请您来我们博文有约做客。

 

1、我们很好奇您是什么时候接触到经济学,想把它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来发展?

我接触经济学很早。我1972年在上海上大学的时候,读马克思主义的资本论,就开始接触经济学了。当时也参加过一些调查,在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学习过。每周五,上海市会有一些关于公交、外贸、银行、商业流通等的工业、经济的商业信息交流会,我们要去参加这些会,能接触到很多信息。当时我只有十八岁,就开始接触到这些具体的经济问题。计划经济体制下,老百姓生活很贫困,我们家在农村,饭都吃不饱,那时候觉得经济是关乎民生问题的。虽然只接触到马克思主义,但马克思主义当中有许多关于金融危机、生产学说、农业为基础、工业发展的论述,所以已经开始对经济感兴趣了。我应该是45年前开始入行,后来只是觉得自己水平不够,要更新自己的知识。

然后考上北大,读陈岱孙、厉以宁的研究生,系统地接受现代经济学的训练,接受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训练。80年代,我在北京,在国务院发改委(当时还不叫发改委,叫体制改革委员会下属的研究所)参加农村的社会调查,喜欢理论联系实际,观察社会的变迁,观察社会当中老百姓的生活。做经济的如果不看看老百姓是怎么生活的,不回忆小时候父母养家是多么不容易,不想这些是学不会经济学的。后来我在国外呆了八年,我住在美国人的家里,看美国人是怎么生活的,怎么为家计发愁,怎么养家糊口,这些都是非常具体的生活。现在学的数学化的经济理论,必须要跟实际生活对应起来,才能学的懂经济学。

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不断地结合的过程中,我对经济学越来越感兴趣了。觉得要学的东西太多,能关注的东西只有一点,也能够做一点成就出来。

 

2、您当年的求学过程也比较坎坷,当时您是怎么克服这些困难的?

当时我这个年纪在文革后期,能够做工农兵大学生是很好的机会,毕业的时候也才十九岁。文革后期,自己也比较积极活跃,喜欢抛头露面,写文章、发言带着一些左的错误。这些错误后来影响了我的研究生录取。后来我想更新自己的学历时,虽然每次考试比较好,但到了政审的时候过不了关,所以考了很多次都没成功。文革已经结束六七年后,我再一次申请,笔试和面试都没问题,陈岱孙老师对我很欣赏,陈老师确实是个很宽宏大量的人,认为年轻人应该有学习和改正错误的机会,出于仁爱之心,把我收到门下。到我89年离开北大去美国进修,这六年半时间,在陈老师的保护下,我拼命地学习,拼命地工作,拼命地教书,也到了学校的认可,把我送到美国。他是我生命中的贵人,救了我,给了我生命,也只有北大有这样的胸怀。

 

3、您从80年代起研究经济学,已经有30多年了,见证了文革到现在经济学的发展和建设,现在我国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设已经启动,就您的经历而言,您觉得我国的经济学距离世界一流还远吗,觉得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增强?

首先,中国经济的发展是真的好,四十年没有危机,每年的经济增长平均下来8%,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,是宏观调控的好。我们已经成为世界第二,离老大不远了。但我们经济学的发展与经济地位是不相匹配的。我们经济是第二,经济学的地位不知道排多少,北大的经济学排第三十,全国平均很可能200以后吧,我们经济学的地位和我们经济的地位相比是落后的,所以建设经济强国,国家要发动一流学科建设。

关于一流学科建设我想讲两点,第一点是要有好的教师,需要国外回来的,也需要国内培养的。中国过去一百年里面出色的经济学大师,如果数一百人,至少有五十人是国内培养的,另外五十人是留过洋的。国内培养和国际上留学培养的应该是并居的,国内也可以培养出世界一流,即使是国外培养的也要通过在国内学习才能成为世界一流,因为要研究本国问题。中国人研究美国问题可不可以,也可以,但比不过美国人,除非你从小在美国长大,或者在那里待得时间长了,慢慢的超过美国人,比如有些拉美人、土耳其人,在美国待得时间长了,现在也成为世界顶级人物。我们现在的老师,缺少大师级人物,但是已经慢慢产生了。我们距世界领先水平还有不小的一段距离,另一方面在于我们学术涵养和学术氛围还不够。让老师们发个文章没有问题,但从长远来看,在宽松的、自由自在的环境中思考问题还做不到。我们跟世界交流的机会还不多,不够深入,我们也能够在国际上顶级杂志上发表论文了,但不能像欧美国家学者一样在顶级期刊上发表几十篇。中国学者一般发表一两篇就觉得了不起了,就开始吹牛了,就说世界一流了,这是不可信的。称之为大学者的,一定要在五个顶级期刊上发表几十篇文章。发表一两篇,好不好,好,但离大师级还有很长的距离。只有发表几十篇文章,在世界级的大师环境中勤勤恳恳工作二三十年才可以。大学要倡导这种世界级的大师环境很不容易,不光是钱的问题,还有学科群的问题,北京大学也在做这样的事,西安交大也在做这样的事。

第二点是要做好一流学科学生的培养。我们要从本科开始强调培养,不要让考试把我们小学、初中时那种原创性、好问的精神打灭了,应付课程是不好的,一定要研究问题,让本科生能够把四年时间充分利用起来,研究生把两年三年时间利用起来,好好读书好好研究。做研究主要要读论文,只有不断读论文,写论文,才能做出研究。但不能一开始就要求本科生读论文,本科生读不懂啊,所以他就要先读书。从学科角度讲,世界上有四类书,一类是让你进入学科的通俗读物,是一些非专业的书,写给大众看的;第二类是一些在专业内具有创造力的长者,创造期过去了,晚年总结自己的学说,把自己理论总结成体系,系统地写一些学术专著出来;第三类书,是他还没研究,觉得这个领域很重要,就号召大家来做这件事,这类书,相当于一个方案,一个学术规划;第四类书是教材,就是帮人去研究的。所以读书跟做研究是不一样的,论文比书的内容早、尖端,一定要把读书和读论文区分开来。做研究是读书读不出来的,但读书是最基础的。进入世界一流大学,从本科就要开始要读论文。

总之,建设一流大学,一个是靠老师,另一个是靠学生。学生就是未来,我觉得对于老师来说,学生就是你的产品,培养一个好的本科生出来胜于写十篇论文,因为将来这个学生成为了经济学家,他可以再写论文。所以我在北大坚持给本科生上课,我觉得给大一的学生上经济学原理是很幸福的事啊。

 

4、老师您不仅在学术上有成就,在教育上也建树颇丰,我们现在用的就是您编著的《微观经济学十八讲》,可以说十个研究生里面五个都是您的学生,之后这本书还会继续改编么?

我太惭愧了。我那时候还年轻,在清华教书,希望把在美国学到一些微观经济学的东西,在美国出试卷给学生做过的题写出来。我从97年开始写这本书,已经20年了,印了25回,没有改过,承蒙大家夸奖,这本书里面还是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。现在这本书正在修改,已经校稿了,把第一版的大部分内容都改掉了,很多人喜欢第一版,所以第二版要不要改名,我有点犹豫。

 

5、中国经济现在正在复苏,实业开始发展起来,一带一路也正在建设,感觉实业经济又要发展起来了,而互联网金融也发展得非常快,那您觉得以后中国的经济发展会是一个怎样的方向?还有具体到我们两三年以后的就业,您觉得我们是投身于金融行业,还是实业领域更有发展前景。

两个都有机会,中国经济不可能完全是虚化的、金融化的。网络呢,你不好说它是实体,或者完全虚体,网络是一个看不见的行业,也是一个连接的东西,网络本身也需要实体经济作为支撑。现在分享经济学里面有两个词,轻资产和重资产,网络就是轻资产,你在网上开一家公司,几万块钱就搞定了,不需要花几个亿办个厂,买机床设备,那个叫重资产。网络经济和旧时代的制造业时代相比,也有投资和资本,但它不是以前的重资本,而是轻资本。用很少的进入成本,你就可以建立一个网络企业,所以,你说他虚体也不是没有道理,但你不能完全把它归为虚体,因为如果没有实体经济作为支撑,那它一定是个泡沫。

但网络经济跟金融也不一样,它背后是由技术作为支撑的,是智能化产业,智能化产业本身就是制造业行业,所以我理解的网络经济是介于实体行业和虚体之间的。而金融这个行业呢,从实体的角度说,不需要这么多的人、楼,但给人带来的福利、回报、创造性高,对智商、成绩和能力的要求也比以前高多了。

我们看美国的制造业的平均就业标准,11年的学历要求,不一定要上大学。服务业,如律师事务所,平均学历水平是13年,大三左右的样子;进入IT行业,如微软,需要16年,相当于本科上完。不是说录取的时候IT行业的学历要求就高,而是就业的时候统计数字显示出来的。以后网络化的金融对人的学历和智商要求会更高,反过来说,从业者将来给这个行业提供的产值、生产贡献也要比以前高。

至于说你将来要干什么,还是取决于你本身的禀赋。有些人可能干实业好,有些人可能干网络好,有些人可能干金融好,关键还是看自己的禀赋。禀赋在学校期间就能显示出来,一个人适合干什么他自己能感觉到的。你在一件事情上活跃、得体、出成绩,那你就适合干这个。通过大学四年本科,两年研究生,重新认识自己,定位自己,这个对每个人都很重要。

 

上一条:汇丰集团Frank Tong总监一行到访经金学院 下一条:经济与金融学院第二届“见字如面”书法大赛圆满落幕——青春献礼十九大,莘莘学子爱国情

关闭

您是本站第
12824026
位访问者,当前 人在线
版权所有:米兰网页版,米兰(中国)
地址:陕西省西安市雁塔西路74号 电话:029-82656840 邮编:710061